开学了,送给2027年毕业的大学生 | 雅理开学书单
又到9月1日,又是新的学年的开始。今年的大学新生,出生在04、05年,是生而使用社交媒体的年轻人,很有可能,从踏入大学校园那一刻,他们就在为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时的工作而焦虑。
大学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本科四年如何不同于他们刚刚结束的中学阶段,又同他们绝大多数终将踏入的社会有什么区别,如何在大学校园里交朋友,谈恋爱,规划四年以及更长期的未来,又如何同老师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师长打交道,什么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情绪,哪些声音能够被听到,以上种种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怎么上大学,我们发现,现如今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尤其是对来自原生文化环境贫瘠的县中孩子/小镇做题家/第一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多人是被录取后才第一次进入大学校园,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如何在大学的环境内继续向前走,如何让自己的才智得到承认,自己的努力被资源分配者看到,他们面对着比身边同学更多的挑战,也几乎没有试错空间。
大学四年究竟该怎么上,这样的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大学之大,首先当然在于它对多样性的容纳甚至是鼓励,但我们,作为大学教师或者通过上大学而找到人生价值所在的文化工作者,也不能以“多元性”作为修辞而躲避责任。近年来,关于大学是什么,人文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做,大学和社会、工作、原生家庭的关系,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如何安排他们的竞争,青年人是如何理解他们自己和周围的,已陆续出版了许多作品,社会科学研究、文化批判、非虚构写作、文学创作,种类丰富,几成人文社科出版的一个热点领域,但相当一部分好书,尚未进入大学生的视野,或者未能吸引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这方面的阅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为此,雅理读书公众号在8月组织一次荐书活动,邀请多位学者(以下推荐人按姓氏拼音排序)就“如何上大学:一个方法论问题”作主题为今年的大学新生推荐一本书。
——雅理读书公号主持人 田雷
YALIPUB如何上大学:一个方法论问题
#雅理开学书单#
雅理读书出品
《孔子传》
白川静-著
吴守钢-译
#推荐人:陈建洪#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哲学系(珠海)教授
著有《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斯特劳斯四论》等
对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地位一方面类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苏格拉底,另一方面类于基督教传统中的耶稣。了解孔子其人其言、其行其思,对中国的年轻学子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2007年,李零先生出版《丧家犬》一书,引来争论无数。李零主张去圣乃得真孔子,将其描述为一个在凡尘世界中惶惶不可终日的理想主义者。其实,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尘世中可能都有点丧家犬的味道。
日本学者白川静先生于1972年出版的《孔子传》也试图还原一个历史的孔子,一个作为历史性转折人物的孔子。白川先生强调了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时期都在流亡和漂泊中度过,指出了孔子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这个世界中的败北。作为一个读者而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川先生所论证的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孔子为巫女之子,是巫祝的后代。孔子在底层的巫祝社会中长大成人。白川以此解释孔子自言“少也贱”的意思。第二个观点认为儒的起源与丧礼相关,儒的本意是指为求雨而牺牲的巫祝。孔子一方面接受了巫祝传统,另一方面则在精神上提升了这一传统。在这一点上,白川以他对金文和甲骨文的独到解读作为根据。第三个观点认为庄周是孔子思想谱系中的正统继承者,常被奉为正统的孟子反倒是正统之外的人物。在这一点上,白川以文本作为依据,分析了儒墨以及孔子与庄老孟荀之间的思想关系,呈现了孔子之后弟子思想的分野。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白川特别强调孔子并不是建制派的指导者,反而在根本上具有反建制的精神。这也是为何白川视庄子而非孟子为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人。白川以此解读孔子所说的“狂者进取”。作为一个求道的“狂者”,孔子在各种文献中都有被固化的情况,唯有在源文本的《论语》中才真正地活着。
白川静的《孔子传》观点独特,以其深厚的文学、文字学和宗教学研究作为论证基础,常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整体上,文字娓娓道来,毫无玄虚或滞胀之嫌,值得一读。如果同时阅读其《汉字的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白川静从古文字研究角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巫祝传统的独特解释。当然,小山铁郎的《神秘的汉字》可能是更加简明易懂的白川式古文字解读的入门读本,也一并附加推荐。
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
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
李辛-著
吴守钢-译
#推荐人:劳佳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著有《累犯制度:规范与事实之间》
在全民鸡娃的狭窄视野里,大学就是鸡娃的终点。那么,上了大学后该干什么?是继续沿着别人都说好的轨道不假思索地卷生卷死?还是暂停一下与丢失已久的自我重新建立起联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头长在别人脖子上的空心症患者,即使全身披挂满了金光闪闪的装饰,也掩盖不了内在的空虚。如何让你的内心回到原点,以自己真正的意愿为中心重新建立并且展开生活?不妨读一读李辛老师的这本书,从自我觉察开始,把自己调到精神稳定、思想清晰、精力充沛的状态,再行远路。
《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
[美]露丝·贝哈-著
韩成艳 向星-译
#推荐人: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著有《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等
对于刚进大学的你来说,过去的时光主要被教室内的学习占据;现在上大学了,你可以打开你的全部身心,跳出做题和考试的惯性,成为一个主动的、理性而又感性的研究者,全力去感知这个世界给你的刺痒或刺痛,你会在这种痛痒中深刻地感知自己的存在,在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方位。在做研究时,客观和距离是我们应该有的基本的方法素养,但尊重、慈爱、怜悯这样的底线在研究作品是否可以表达出来?能够作为一个研究者,也许本来就远离了当事人的苦痛,但如果依然把某种“方法”当做避开被情景“打动”的典型方式,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被现成的权力结构同化了?这本书用深刻的反思启发读者:研究者的智识和情感应该双重在场,从而对抗个体终将被遗忘的命运。
《激情、技艺与方法:比较政治访谈录》
芒克 施奈德-编著
汪卫华-译
#推荐人:欧树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著有《灵境内外:互联网治理简史》等
无论你是想了解过去一百年美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还是过去一百年美国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他者、如何看待世界;无论你是想了解过去一百年美国人的人生轨迹、思想历程与时代进程及其相互关系,还是过去一百年美国政治学的兴起、发展、变迁与走向;无论是你想了解政治的“技术”,还是政治的“艺术”;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读书!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日]吉见俊哉-著
王京 史歌-译
#推荐人:唐杰#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时舆论哗然。尽管最后证明这是虚惊一场,但是由此引发的对文科发展和大学危机与社会作用的问题意识,却值得深思。东京大学副校长吉田俊哉正是由此切入剖析,从历史和制度演化各层面不断挖掘,实际上呈现的是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产生的各种不适和给师生带来的各种焦虑,例如重理轻文、工具主义的绩效评价等等,日本高等教育都曾经历过。借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处境,回应高校师生和社会的各种话题关切。即将踏入大学的同学们,了解这样一个整体视野,对于大家在学期间面对各种涉及大学与学科的话题,摆正位置,坚定求索学问和提升精神境界,一定大有裨益。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
[美]劳伦·里韦拉-著
江涛 李敏 -译
#推荐人:郑雅君#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候选人
著有《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任何对职场(特别是令人艳羡的高级职业)跃跃欲试的大学生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她会带你走进面试官的“后台”一窥堂奥。你需要一点勇气去读她,相信此书会深深地启发你去思考大学怎么过以及“评价”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学者的术与道》
李连江-著
#推荐人: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著有《美国折叠:置身事外的反思与批判》(即将出版)等
作为本次荐书活动的发起人,我有选择书目的后手优势。在汇总形成以上目录后,看到是一个以引进版为主的书单,于是我临时改变原来的挑选,在这里另选一本中文原创的著作,我向各位大一新生推荐一本看起来高阶、但读起来非常友好的书,李连江老师的《学者的术与道》,好书其实不需要多说推荐理由了。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阅读点亮